“蘇州什么都好,就是沒有機場。”這曾經是園區許多跨國IT企業的抱怨。對與時間賽跑的IT產業從業者來說,物流速度是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蘇州沒有機場,園區企業的原材料從國外空運來首先要經過上海海關。貨物到上海后,先登記注冊,再進倉庫,之后由接貨方辦理相關提貨手續,裝箱運回園區,整個過程需要36小時左右。
沒有機場同樣可以實現一流的物流速度
于是,蘇州工業園區引入沒有跑道的“虛擬機場”,在國內首創了SZV模式(貨物空陸聯程中轉模式)。在SZV模式下,蘇州工業園區被虛擬成一個國際機場,上海機場被當做飛往園區飛機的一個停靠站,貨物到上海機場后,直接由園區企業的“貨車”運送到園區,在蘇州工業園區海關辦理通關手續。
SZV模式是空陸聯程中轉模式的“蘇州叫法”。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樣一項重大的創新原來竟出自一杯咖啡呢?
事情追溯到2002年春天。在上海海關休息廳的咖啡間里,當時一位分管海關和經發局的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遇到了丹莎國際貨代的中國地區總經理臺灣人王梅林。丹莎國際貨代是全球知名跨國企業,王梅林從事國際貨代20多年,承擔著園區多家外企的貨代業務。王梅林介紹說,歐洲有一種被稱為“虛擬空港”或“卡車航班”的中轉模式,最適合蘇州這樣自身不擁有空港的內陸城市。王梅林一席話,讓他們眼睛一亮。為什么我們不能試試向國家申辦一個“虛擬空港”呢?很快,SZV方案提交當年5月底在新加坡召開的第六次中新理事會,并獲通過;11月,首票SZV模式下的貨物進口運行成功。
這種通關功能雙向互動的“虛擬空港”,實現了上海虹橋、浦東、無錫碩放、杭州蕭山等周邊機場在蘇州工業園區的延伸,使園區擁有一個名副其實的“沒有跑道的國際機場”。園區以及園區周邊地區的眾多企業享受到了SZV模式帶來的快捷物流速度。“虛擬空港”使內陸企業可以直接在蘇州完成交貨、報關、報檢等手續,物流成本降低三分之一,物流效率提高到整個過程僅需7小時左右,通關速度上與口岸企業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目前,采用“虛擬空港”模式的企業已有600多家,航空公司35家、國際貨代公司60家。
此外,園區還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具有出口退稅功能的海關保稅物流中心(B型),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綜合保稅區。